解读二十大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一、
二十大重新定义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报告的丰富内涵至关重要。

01
突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从二十大报告可以看出,教育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调整。从原来的“民生”板块前移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板块,并着重表述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出党对教育事业有了越来越清晰的价值判断——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02
从“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二十大对这一表述的调整,其意义已经有了诸多的不同。“素质教育”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中遇到的社会问题,但“发展素质教育”指向的则是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对教育目标和手段、教育生态与结构、教育内容和育人方式等要素的重构。我们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育人理念。

03

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部署。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基于智能技术实现精细化资源配置与科学决策,才能显著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关键支撑。

 

二、
以二十大为指引,智慧校园建设新理念、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方面的阐述,既承前启后又高屋建瓴,鼓舞人心,这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技术创新和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二十大报告,站在新时代高度去看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需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提升。

提高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手段

人才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系统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和升级,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应对新阶段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

01 关注每个学生,每时每刻,让成长看得见

我们需要围绕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全面性、客观性、个性化”四个核心点,将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评价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每个学生,每时每刻让成长看得见。例如:对于学生每个成长瞬间评价,老师只需“发卡”即可评价,学生“扫码”获取奖励,家长随时“看见”成长。把老师从繁杂的手工记录评价中解放出来,又便于学生成长真实数据留存。同时融合对接其它业务系统中评价因素数据,将多元数据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利用大数据驱动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可以借助知识图谱、自然语音处理等技术为每个学生智能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和期末评语,让评价结果看的懂。实现从“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

02 师生画像,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采集获取学生全方位成长数据,进行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关联算法等技术,精细刻画师生教与学的特点,形成每个师生独一无二的“个人画像”,并有针对性地推送教学内容与服务,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满足未来人才发展需要。同时为师生画像进行有效自我监测,为自我认知、个性化成长提供数据支撑,为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支撑教育体系的重塑和再造,对教育教学模式、治理体系、教师发展方式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变革。

01
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基座

消除信息孤岛,顶层设计智慧体系,夯实数字基座,是数字化升级转型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步障碍。

通过纳吉特“iConductor”融合中立平台,不仅能实现平台和应用系统打通,也能实现系统和系统之间的打通,帮助用户建立互补、共赢、长久的应用生态。解决学校现在建设系统七零八落,多应用系统无法打通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融合中立的数字基座,需要全面建立和维护信息系统用户的数字身份,实现基础数据、用户角色和权限的融合;实现组织信息资产统一的授权和身份数据集中的管理与审计;实现系统数据的融合分析和可视化,最终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推动数字化转型。

02

用数字赋能,用智慧提质,建设教育大脑

从底层数据中发现隐藏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优化路径,再到行动层面上采取解决问题对策的最佳措施。我们将这从感知到认知到行动再到反馈的智能过程,称为“教育大脑”。旨在用大数据助力教育行业流程再造,业务重构。

我们以“教育大脑”为抓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体系,改革创新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广泛普及,数据资源协同共享,智能服务深入应用,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03
构建数字孪生空间,建造未来学校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我们要打破教育资源在区域、学校、教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孤岛”,加快形成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结合的“双空间”。尤其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通过多通道感知和多模态交互,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目标来看,教育改革的根本抓手在于教育目标方向、治理理念、结构体系、学习方式、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找准突破口,立足于学校本身业务,善于利用数字化的特征优势创造性展开探索实践,创新育人模式,让二十大的目标能落地。